close

  但是這篇 97 年前的博士論文,讀起來卻叫我窒息。

  首先是它很囉嗦。我們現在一篇論文,一兩句可以解決的描述,它就花了三到五句來解釋。再來是它在前人的實驗加上了很多形容詞和評論,例如「狠心的實驗」、「這個看法滿正確的」、「就我所知」,現在的論文是不能這樣寫,這樣寫的一定會被退稿重寫。

  還有是引用的部分。雖然解剖學上的知識,在百年之前已經建立到和如今差不多,但生理學和動物行為之間的相關,有些那時代的知識和推論,現在看起來卻是很離譜的。例如講到為什麼鬍鬚對動物很重要,它講到十八世紀末就有人拿蝙蝠來做實驗:

  "...and it was demonstrated as long ago as 1793, by the cruel experiment of depriving bats of sight and then allowing them to fly in a room across which silken threads were stretched in such  manner as to leave just sufficient space fo them to pass with outstrteched wings. The unfortunate bats not only succeeded in passing between these threads without contact, and likeweise avoided the walls and ceiling of th room, but when the threads were placed still nearer together, they contracted their wing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ass without contact."

  原來先前的實驗,有人想知道蝙蝠為什麼可以在晚上來去自如,就把蝙蝠的眼睛矇起來(作者也評論這個是欺負動物的實驗),放牠在一個房間裡飛,最終要穿越兩條絲線之間的狹窄空間,結果這隻可憐的蝙蝠(作者自己評論)並沒有因為眼睛被矇起來而不能順利飛行,反而還很順利的穿越兩條線之間。但結論是蝙蝠之所以可以不受影響的飛行並穿越,是因為蝙蝠鼻子上的葉鼻(一團皺起來的特化器官),以及上面的鬍鬚,在飛行的過程中,感應到氣流的密度、方向以及壓力,可以讓蝙蝠在飛行時偵測到前方障礙物的大小、方位、形狀,加以趨吉避凶。

  這在現在看起來簡直是匪夷所思,甚至是亂講。蝙蝠能在黑暗中閃避障礙物,是因為可以從口鼻發出高頻超音波,藉由聲音的反射方位和頻率來判斷物體的大小、材料質地、方位,把蝙蝠的口鼻矇起來,蝙蝠在黑暗中就不再那麼神勇了。那個離譜的解釋還發表在第一期的大英帝國 Natural History 期刊(是被肯定的),還是不過這也不能怪這 200 前的作者,因為那年代沒有超音波的概念,而 97 年前並沒有檢驗超音波的設備,因此 97 年前的作者,錯誤的引用了 200 年前的錯誤研究。這是一個時代的尷尬。

  也有拿貓來做實驗的,先讓小貓練習走迷宮,之後把小貓的鬍子剪掉,再把小貓放去走迷宮,結果觀察到這隻小貓在迷宮裡就開始邊走邊撞牆。

  還有另一個實驗是欺騙老鼠的。老鼠走平台遇到一個大空隙,鬍鬚碰不到對岸的話,沒有安全感,牠就不會跨過去,結果老鼠在一端猶豫時,研究人員拿鉛筆去碰老鼠的鬍鬚,老鼠就跨出去了,然後摔到下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