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回到台北上課,又是個紮實的一堂。
  課程進度到了我挺有興趣的內分泌及神經管制,在下視丘那部份,見識到以「醫學」的角度來看下視丘、growth hormone 、血鈣調節、還有 glucocorticoid 如何影響人體的層面,真的是跟生物系的觀點很不一樣。「醫學」實在面面俱到,全都要考慮 homeostasis 怎麼變、變了會有哪些狀況和檢驗值產生、變化以後要怎麼改;而自己學校所教「生物系」的生理學,比較偏向功能分析,整個就是非常的實驗科學,一切的學問都要弄得很細。因為自己學校負責「神經內分泌」的老師教得很好,所以神經內分泌是少數我學的比較好的課程之一


  下視丘和生殖生理學,是我在自己學校聽課時不會睡著的精彩課程,但在甲狀腺、還有腎上腺內分泌這部分,這裡的老師(另一位)就真的輸台北這位。想當年我念甲狀腺的心得就是一整個「花」:receptor 、三價碘四價碘、和血鈣調節之間的關係一直沒搞懂是怎樣的生化機轉;若是再加上 glucocorticoid ,那就花得更嚴重。經過不同老師負責的課程,我的神經內分泌念得還不錯,但一般內分泌就沒念好。

  雖然當年知道 glucocorticoid 也被稱為 stress hormone ,但還是同樣的毛病:弄不懂生化的調節機轉,今天才知道,原來 glucocorticoid 做為 stress hormone 除了快速升血糖以外,長期下來還會抑制免疫系統,因為 cortisol 會壓制 leukotriene 的效果,還有減低 T cell conversion ,所以有些長期施用類固醇的人,容易在口裡出現 ulcer 。這些事情是有根據的,在美國有人做過實驗,一群大學生分AB兩組,實驗時間兩個月:A組排考試,讓這群學生在兩個月中都處於緊張狀態;B組讓他們每週都出去郊遊,快樂地不得了。兩個月後驗血,發現A組的考試群學生,白血球數目下降,玩樂組的B組學生則正常。

  根據以上的理論推起來,我現在口腔裡就有三個 ulcer ,也是很合理的 = =+,最近一直來回台北花蓮上課,上上禮拜才考完分生,上禮拜又開始準備 seminar ,這段期間壓力大, ulcer 就這樣出來了。更慘的是根據以往經驗,這些 oral ulcer 就算擦藥也是無效,只能等它自己慢慢好。

  回想大二下開始,生化一學期就考四次、植生考四次,大三上的分生考五次、動物生理考三次、又有重修的有機和遺傳,大三下:微生物考四次、生態考三次、重修的生化考四次、細生也考四次。大四時要應付新課程以及重修,其實跟大三一樣。我的體力就是從那時開始下降的,都沒辦法像大二以前那樣,羽球比賽打三個鐘頭不休息。而且平常我很少生病,在那個時候一旦生病,一定是拖到十天左右的重感冒、或是腸胃炎。

  直到今年許多科目順利過關以後,體力上才開始好轉,可是已經回不去以前的狀態了,最明顯的就是現在打羽球體力比以前容易透支,還有已經不太能熬夜念書,不像以前都可以念到看著太陽升起(儘管這明顯是違反健康 = =)。

  長期的辛勞會讓一個人變弱(weaken)是真的。現在生理學比以前學得好了,更要懂得照顧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