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二月初要報 seminar ,這兩個禮拜都在為了一篇 paper 神魂顛倒......

  一切都要從這學期初說起。期初時,陳俊堯老師帶領對生態學有興趣的學生,不限年級,組了一個 Ecology Journal Club,每週四中午一次聚會,進入的人被要求挑選一篇有關生態學的 paper ,比照 seminar 報給大家聽,整個 Club 大約有十人上下。由於才剛從動物園實習回來,很喜歡動物之餘,也希望能夠有機會報報有關動物學或生態學的 seminar (在這個系上,生態學一直是不被注意,甚至是被刻意忽略的,很多老師只會分生,對生態的學問幾乎無法招架,我們下一屆學弟妹的 seminar ,還被規定選 paper 只能選分生、生化、生理、微生物這四個領域,我個人認為這很過分),於是就加入這個 Jounal Club 了。就當作是複習一下動物學知識,還有重溫台北動物園 seminar 的情境。

  十月開始找 paper ,本來想找我最熟悉的小貓熊的(謎之聲:你真是對小貓熊有夠死忠耶)paper 來報,但是上網站一搜尋,目前對小貓熊生態的 paper ,不是年代太久遠,就是夠新但我目前還看不懂的分子生態。等了一個月還等不到分子生態以外的新 paper ,只好放棄。對哺乳動物,尤其是行為方面比較熟,但是針對哺乳動物行為的 paper 還是不夠多,繼續搜尋關鍵字,最後才挑到一篇有關草原土撥鼠(prairie dog)的 paper,內容也跟我在動物園學到的東西很有相關。

 

  花了四五天把 paper 讀熟畫線,再花四五天來做 powerpoint ,做 powerpoint 時才發現,paper 裡面有很多東西,是把許許多多的生態學知識整合在一起解釋,雖然對於生態學有一定接觸的人可以很快了解,但對於接觸不多或沒接觸過的人,這樣一來要解釋好久(這才體會到為什麼我遇到分生或細生的 paper 就投降,而有些學弟妹或學長姊卻讀得頗有心得)。實驗和知識都是活的,這篇 paper 裡面出現的動物就有草原土撥鼠、黑腳貂、郊狼、紅尾隼、草原響尾蛇、棉尾兔,上網找了好多動物的圖來解釋生態的現象,真是一大挑戰:要找拍得漂亮的,動作和環境又要能符合圖說。

   

  做動畫、挑照片、把 paper 裡的內文換句話說、打上 powerpoint 、檢查一下統計量確定沒錯(還好上學期花了很大力氣把生統修過了,這次看 paper 就很能看懂),這些花了點時間是還好,但在我做到最後一個 results 那邊時,我看到它的內文我傻了,不清不楚就看到一個字:OR,搞不懂什麼是 OR,上網查才知道是 odds ratio ,還是對這個字沒有感覺,趕快去翻了手邊三本生統課本來瞧瞧,原來是在機率和貝氏定理那邊的東西,仔細看看才大概回想起來它是什麼。

  可是 paper 說它們的 OR 是透過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來解釋的,看到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想想 regression 我學過,但學的是 linear regression ,趕快再回去翻統計課本,一看我傻了:原來 logistic regression 在我們的課本裡被放在倒數第二章,等於在一般生統中它是很後面的東西,我學過的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已經夠後面了,還在它前面三章。

   
 
 
 

 

  趁上禮拜才考完期中考,這週比較閒,上台北上課的這幾天把生統課本帶上去,要來弄清楚,直到回花蓮前才「大致」看懂為什麼會有人用 logistic regression 。昨天是禮拜天,花了一整個晚上「動手」拿筆算,才把 logistic regression 和 odds ratio 之間的關係再弄懂「一點」。但是等我再把 paper 的那一頁翻出來,我又傻了第三次,作者只給了結果,卻沒有把參考數據和 regression 的統計圖呈現出來。

  由於 powerpoint 進度已經做到 95% ,為了一個沒學過的統計就卡了一個禮拜,現在看起來懂了原理,卻又不懂作者呈現結果的依據何在(seminar 講解要有憑有據,不然會被電,何況我猜全部的人也跟我一樣沒學過 logistic regression ,如果這部分講不清楚是會被罵的),這禮拜準備要拿 paper 找人求救了。



***************************************************************************************



  不過我很喜歡這種為了要了解某種學問,而去尋找知識的過程。這才是真的有學到東西。比起念書的這些年,老是為了考試而念書的痛苦感覺,要紮實很多。當年大三魚類生物學一次上台報告,那只是 presentation ,不是正式的 seminar ,挑了北美狗魚(muskellunge)的獵食習性當我的題目,卻額外找了三篇 paper 研究北美狗魚的運動肌肉和神經控制來念,不僅是增加報告的豐富程度,那三篇 paper 提供的東西我現在還記得;在台北動物園實習期間也是,因為對動物營養不熟悉,還跑去國家書館查資料,查到以後豁然貫通,很滿足的寫進書面報告。以前上分細生時也聽陳紀雄老師講過,提出 two-hit hypothesis(描述家族性癌症發生的理論)的學者 Alfred Knudson,本來是小兒科醫生,在臨床上遇到很多沒幾歲就罹患 retinoblastoma 的小朋友(這種病很慘),決心要好好了解這種疾病,還有其它類似家族性癌症的一切,於是向自己服務的醫院申請留職停薪,一個人跑去加州理工學院,結果居然用兩年時間就拿了一個統計學博士的學位回來,統計、生物、醫學交相對照,長時間研究下來的心得,才提出 two-hit hypothesis,現在是廣為人所接受的,可能還是最有名的癌症發展理論之一,幾乎是研究癌症的人必備的常識。

  一直都很喜歡這種主動的動作,不喜歡考試前累個半死,考完後卻忘了大半的學習狀況。但是這次念生統的經驗,總覺得自己是先有了生統過關的基礎,才能看懂 odds ratio 和 logistic regression 的,先前辛苦的考試,那種痛苦的練習,確也幫到了忙,不然我真的沒辦法看得懂。不曉得這回到底是考試造就了學問得著,還是主動的動力造就了學問得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