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上看到台北兒童樂園,在 4/20 即將封園改建的消息,讓我想起了好久以前還住在台北時的回憶,想到它即將大改,往日的情感實證即將消失,我一直想再去舊地重遊,重拾小時候的記憶一番。
其實上上個禮拜,已經和子慧與她的同事去過,但那次時間不夠,而且沒有相機,所以上個星期六特地跑去再玩一次,順便拍照存個檔讓自己回味。
在電話裡跟家人聊到兒童樂園即將改建的事情,我媽跟我提到,以往我還很小,才兩三歲的時候,我們家偶爾會上台北去玩,他們還年輕的時候,如同年輕家長會做的事,那時我爸會把我舉在肩上,走遍整個園區。那時圓山動物園還沒有遷到木柵,所以我小時候逛動物園的記憶中,一直有個畫面是在鐵籠邊看老虎和花豹、還有一個大鳥籠養了兩隻孔雀、以及隔著兩排柵欄看大象林旺馬蘭,還有幾隻犀牛,原來那些都是圓山動物園還在的時候;現在手邊沒有照片,不過一想到以前在圓山動物園,就是會讓我覺得好興奮、好懷念。在心理學上有個說法,據說兒童發育的過程,三歲以前的描述性記憶是記不得的(雖然不是每個人),可是動物園,以及和動物有關的東西,對我而言,似乎就是有那麼強的吸引力,從我的幼年記憶裡面就是能夠提取出來。
讀幼稚園的時候,搬到台北住,兒童樂園成為我們家假日出遊的選擇,從北投,轉進中山北路,到了兒童樂園,排隊買票、進入粉紅色的大門,在園區內逛,玩遍所有木馬、溜滑梯、鞦韆與沙坑。很多遊樂設施看上去都很好玩,但沒有幾個能玩到,我爸媽總是說我太小不能玩,要長大才可以,當時也傻呼呼的自知自己「長得不夠大」,所以不能玩,倒是我爸媽偶爾會上去玩一下,例如輻射飛椅,然後在下面招手 + 拍照。現在,大學畢業,唸過生理學以後,我才知道真正原因,有些遊樂設施的離心力和瞬間剪力太大,對於才在讀幼稚園、生理結構尚未發育成熟的小孩來說,會有產生神經方面的傷害的風險。所以那時能玩的大型設施,只有旋轉木馬、碰碰車、還有咖啡杯(咖啡杯也是我印象最深的)。
幼稚園以後,搬離台北,從此我就再沒回到兒童樂園玩過,只有幾次上台北,搭捷運時會從車窗望見,但沒有想過要排行程去玩。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十八年,十八年後,我才再度回到故地,再度尋訪它的時光片段。
從小的印象,就是兒童樂園是從中山北路大門進去的,因此這次我特別搭公車,到了中山北路門口下車,望見那大門,還有多年歷史的售票亭。以前我家人就是把我放在旁邊,到售票處買了三張票,一家同遊。還記得那時矮小的身高,最多只和售票櫃台同高的眼光,結果現在,我是以成年的身分回來。
一開始我還以為進了門就是兒童樂園,原來進了門以後還有行政中心,以及一段山坡路要走,對於要經過山坡路這件事我卻是完全沒有印象,可是在山坡路的圖中見到一尊雕像,名為「親情」,看似為一家人戲水,大人小孩同樂,在它前面駐足良久,終於想起小時候曾經見過它,只是想不起以前它是被擺在兒童樂園的哪裡。
行過山坡,抱著興奮又期待的心情,我終於見到下坡的樓梯,輻射飛椅正在那下面轉著,在樓梯上的我迫不及待想要栽下去,重新回到兒童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