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打開學校首頁,發現這樣一項公告:

  今日活動預告5/7(三):校內整合型研究成果發表—林榮寵教授團隊。
  今日發表整合型計畫為林榮寵、羅時燕、張新侯、張銘一、曾英傑團隊
  發表時段:12:30~14:00於第二教學研討室
  計畫名稱:Hepatitis C Virus: Molecular Pathogenesis, Cellular and Immune Responses, and Antiviral Therapy
  從公告給的連結,打開電子檔一看,除了今天的以外,還有好多計畫將在這幾天陸續發表,許多老師結合成一個團隊,研究一種現象或是一種物種。從標題以及研究人員的背景來看,應是精采可期。這也是從我入學以來,歷來規模最大的一場發表。

  除了老師們、實驗室之間的合作研究之外,也少不了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的成果報告。因為在這間學校待得比較久,當中有好幾位老師是熟識的,當然也對他們實驗室的風氣及生態有點了解(這能幫助我拉近與他們研究方向間的親切感)。雖然年度成果報告我從小(大一)看到大,但以前因為書沒唸好,所以幾乎沒有幾張海報是看得懂的,更別說能了解這個研究的目的及其貢獻的重要性。是直到這兩年經過很辛苦的重修過了後,有了基本學問訓練,才漸漸跟得上這些研究報告的水準。也才開始比較能以「過癮」的心情去讀、去看。

  當中也有幾位是認識的學弟妹,在各老師的指導下,在實驗室沉浸了不少時間,所提出的成果。

  其實看到學弟妹的成果表現,一直都很遺憾自己大學期間沒能做到像他們這樣子能「提出一個成果」、交代自己的付出。大學期間我進最久的是分生的實驗室,但因為當時的自己分生唸不好,功課也很爛(當季主科還是當),還有因為那個個性古怪難以捉摸的新發現基因(也間接導致許多無可解釋的實驗失敗),我的專題研究是一個不太好的回憶。以現在的眼光來回頭檢視,我做出的成果根本上不了檯面(而且不配),只是花了一年去操作分生技術。

  所以我很羨慕學弟妹,在年輕的時候,書就念得順利,跟到適合自己的好老師,在理想的實驗室,提出了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反觀我自己,當年沒唸好的書,儘管現在已經補救回來,開始能理解各種實驗為什麼會這樣設計、原理的觀念何在,但早已從實驗的生活中離開,也已來不及在任何研究上有份。雖然在研究所考到自己的第一志願,只是多少仍會怨自己在這個過程就是比別人慢。

  未來研究所期間肯定要提出成果報告,到時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是順利、或是挫折;是無可解釋再度重演、或是順順利利可以解決失敗--我現階段還是不敢 anticipate 任何可能(就像劇本還沒寫到結局的連續劇)。在慈濟幾年我做出的成果報告幾乎是零,去年暑假在動物園雖然很得意有做出東西,但做得沒有別人好。希望接下來兩年以內能給自己一個安慰,不管是哪個領域,就是要有交代。

  (P.S. 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潛意識的偏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